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金华市人民政府公报 > 2011年 > 2011年 第11期 > 市政府文件
 
关于印发金华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1-12-09 09:18  发布机构:   文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金华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金华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一五”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科技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着力改善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培育创新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支撑,“十一五”确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授权以及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指标提前完成。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实力五十强”、“中国最具创新动力城市”、“中国十大科学发展优秀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连续获得“全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1.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市的决定》,在省内率先制订《金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和《金华市贯彻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浙江省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2010年市本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12345万元、为2005年的232%;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7556万元,5年累计2.9亿元、比“十五”翻了一番,有力推动了科技事业发展。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199项,其中工业类2490项、农业类1206项、社会发展类503项;国家级319项、省级1982项。组织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有1324只列入省级新产品计划,793只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成果499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90项。新培育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3家,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2家、总数达41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总数达337家。
    3.区域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组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6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农业科技研发中心66家,其中省级25家。积极推进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建设,引进院校所科研与服务机构9家。永康省级五金科创中心、义乌省级饰品科创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金华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东阳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家大院名校武义技术转移中心等先后挂牌。通过每年举办工科会,市政府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62家院校所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1300余家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累计签订科技合作协议1970项,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150余家。
    4.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2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2倍;金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07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倍多。兰溪天然药物、东阳磁性材料两个国家级和永康汽摩配、义乌无缝针织两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金华汽车及零部件、永康五金、义乌饰品、兰溪棉纺织、东阳磁性电子材料被列入全省第一、二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5.农业与民生科技深入开展。全市国家、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数连续7年位居全省前列,浦江县、武义县、磐安县、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先后被列入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武义县柳城镇、婺城区罗店镇列为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区(试点)。我市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598人次,建立各类示范基地298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739个,培训农民15万人次,促进农民增收4.42亿元。加快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培育农业科技企业141家、其中省级53家,实施生态建设科技项目205项、其中省重大专项37项。实施农业科技项目1206项,其中国家级105项、省级371项。实施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503项、其中省级67项。2009年我市被国家公安部、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称号,健康安全、资源环境、节能减排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惠民作用日益显现。
    6.知识产权战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稳步提升,通过两年创建,2007年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2009年在省内与杭州市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义乌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东阳市成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市,永康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金东区、金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省级知识产权创建区(园区),开展市级知识产权试点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共认定两批15个,形成了“三级联创”的工作新局面。新培育市级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14家,其中国家级12家、省级48家,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7家,2010年金华市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被列入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0252件、授权量10139件,双双突破万件大关,五年共新申请专利39772件、新增授权专利31088件,分别为“十五”的2.45倍和3.64倍。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强。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21.2%;授权发明专利仅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7%。二是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健全。近两年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维持在1.30%左右,位居省内中下水平。2010年全市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为49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4%。各级政府的科技投入有较大增长,但总体扶持力度不强。三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足。企业用才留才环境欠佳,科技人员占比不高,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四是区域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较低,建立科技孵化器数量不多,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引进的院校所机构较少,场地多为租赁形式,服务面不广,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量少个小等。
    (三)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进入创新空前密集和产业加速变革时代,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以绿色、智能、可持续为特征,以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革命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抢先布局,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加大科技投入,谋求跨越式发展,体现后发优势。这使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发达国家遏制和发展中国家追赶的双重挑战。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资源加速流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为我们整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但是,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不强,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面对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坚持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为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各省、市都把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着力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中,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五个着力点之一,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等各方面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阶段是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与创新,解决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基础和实力较薄弱、产业技术层次不高、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和数量扩张型向创新驱动型、内涵提升型和提质增量型转变。科技事业已进入以战略性跨越发展为特征的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深入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突破制约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不断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加速浙中崛起、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而努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原则。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力争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依靠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之路。
    2.坚持企业主体原则。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开放合作原则。在整合发挥我市科教资源优势的同时,大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融合,实现开放体制下的跨区域、跨国界合作创新,加速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与城市综合实力。
    4.坚持重点突破原则。选择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点产业和学科领域,集成科技资源,实施科技攻关等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支持和鼓励应用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创新研发,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5.坚持协调发展原则。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在重点抓好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涉及民生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更加重视环境、资源、健康、安全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金华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各类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区域自主创新和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着力构筑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配置高效的浙中科技创新高地,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进步与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积极引导企业以及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5年比“十一五”末增长两倍,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30%。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企业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2015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突破1200件和350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引进培育,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1.5万人年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一)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
    1.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扶持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积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成长为科技型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研制生产新工艺、新装备。到2015年,培育县级以上创新型企业450家以上,农业科技企业200家,示范和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生力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是引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用足用好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政策,通过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培育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挥现有高新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拉长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跨区域联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优势互补与创新能力共进,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到2015年,新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或特色产业基地2个,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累计达到60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100亿元。
    3.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继续推进我市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高校院所以及军工系统的全面合作,实现技术、资金、成果等优质创新资源的引进、集聚与优化配置。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引导合作形式由单一项目合作向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转变,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
    (二)以组织关键技术攻关为重点,提升转型升级支撑能力
    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块状特色经济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参与国家“863”、“973”、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的实施,研发并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工业领域:
    1.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大力发展中高档客车、公交车、校车、轿跑车、城市SUV、重型卡车、各种专用车等整车以及发动机、自动变速箱、汽车电子、汽车轮毂等关键零部件。重点围绕电动汽车电机、控制系统、高效能动力储能材料、电池及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提高产品档次和本地产业配套能力,力争我市成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开发推广高效能的网络、通信、制造业、数字娱乐和网络游戏等领域的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应用于保密传输、网络安全和身份认证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加快开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类技术和产品,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重点开发低功耗、小型化、高性能的片式元器件、新型机电元件、先进传感器技术及物联网核心控制芯片等关键元器件,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产品、专用芯片,加快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激光显示关键材料与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制造等,推动电子元器件及终端产品的加快发展。
    3.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以市区、东阳等为重点,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化学合成药物、手性药物、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及糖类药物等创新药物研发,鼓励开发控释和缓释技术、微囊技术、跨膜肽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新技术和新剂型,支持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对药物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和优化;以市区、兰溪等为重点,加强中药有效成分评价、筛选、提取、分离等新药研究和传统中药产品二次开发,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以兰溪、磐安等为重点,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大宗药材的基地化绿色种植生产问题,运用现代工艺技术改良传统中药饮片。
    4.新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以东阳、义乌、浦江等为重点,积极开发高磁能积、高抗干扰力永磁与软磁铁氧体、高耐蚀性和低成本稀土永磁、集成电路配套、光通信、半导体发光等电子信息材料。以市区、永康、兰溪等为重点,研发推广环保型金属焊接、金属粉体及粉末冶金、高性能铝镁铜合金等可用于航空、汽车、信息、高速列车等行业的新型高性能金属材料。以市区、东阳、永康等为重点,开发推广绿色化工、高性能密封、纳米复合、新型催化、高性能纤维、环保可降解及高性能工程塑料、功能性氟化工制品、弹性体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以市区、东阳为重点,研发推广陶瓷金属复合、电子功能、陶瓷纤维、高性能结构陶瓷、光功能陶瓷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5.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加强太阳能发电高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太阳能电池技术和核心组件的研发;加快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器及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和并网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广秸秆和农林废弃物裂解生产生物油技术,非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技术,淀粉、糖和纤维素类植物生产生物乙醇技术,解决生物质固体燃料致密加工成型、高效燃烧及供热等关键问题。
    6.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加强半导体LED照明高效技术的研发和生产应用,鼓励拓展完善产业链,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封装技术、产业链前端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等;加快低温余热发电、生产过程低温热能回收、低温余热交换器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重点开展高能耗行业生产过程的水、电和原材料的节约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开展泵、电机、空调等典型机电产品节能新技术和大功率变频器、智能电网的强电传输技术及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7.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大力发展高精密、高性能仪器仪表,高档电动工具、高性能(专业级)电动工具,高速铁路用仪器设备,中高档电机、微特电机,新型传感器,精密高效加工和成形设备,高档模具加工工艺及设备,高档数控加工设备,水力发电设备,电力控制设备,大型船用推进系统、核电用泵及阀门,轨道交通设备,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积极研发烟气脱硫、等离子点火、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煤清洁燃烧利用、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处理、环境自动监测等专用先进设备。重点推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专用智能化控制装置,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绿色流程制造等新技术,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网络制造、信息化集成等平台建设。
    8.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大力推进计算机仿真、机械机构运动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设计、先进控制、高性能传感、新材料和先进加工等技术在通用设备上的研究开发。推进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和高性能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特色纺织品,高效环保节能降耗印染后整理技术,新型纺织品功能性、高可靠性染整加工等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绿色设计,新型高效分离、提取及过程强化,绿色化工新产品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开发。
    农业领域:
    1.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围绕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主动可靠性及柔性生产、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核心技术,开展先进农业装备、工厂化设施农业装备、现代农用物资、农产品生境控制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节地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加强农用节能雾化、精密排种、农用电子与机械协同系统等绿色制造技术研究。研制微小型农业机械通用动力底盘,山区粮油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装备与技术,陆地立体设施农业种植、管理和收获作业机具、畜牧业饲料生产加工机械装备与技术等。
    2.农业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产品种子种苗产业,重点开展粮油、果蔬、畜牧、水产、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等主导产业的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利用,突破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超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构建功能植物产品研发与安全生产创新体系,探索建立新品种中试及区域示范、良繁基地和快繁体系。
    3.农产品精加工技术。围绕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贮藏保鲜流通技术、加工设备研发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展高效分离提取技术、酶工程技术、现代发酵工程技术、食品工程基因技术与重组微生物发酵技术、现代食品杀菌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农产品贮运保鲜与流通技术的应用开发。主要在现代食品设计与制造研究、功能性成份提取、纯化和应用技术研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4.农业生物技术。围绕浙中动植物资源,发掘优良基因,突破生物制造技术、农业生物药物靶标发现、新载体发掘利用、药物源头的微生物及产物高通量挖掘等前沿和关键技术,加强新型生物农药、生物制剂、液体生物燃料、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等重大产品研发。推广新型“三药”和“五剂”等农业生物药物和生物制剂,探索建立发酵制造和新制剂技术中试基地,转化一批生物技术新成果,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核心产业。
    5.农业信息技术。围绕农业信息技术产业链培育,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生产管理精确化、设施装备智能化和虚拟化研究网络平台建设,重点开展数字农业及信息技术、数字林业及信息技术、数字畜牧渔业及信息技术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突破农业环境信息快速获取与解析、农业数字模型与虚拟、农业知识网络、农业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农田精准作业导航与变量作业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物流信息等高新技术,提高农业智能化管理以及现代化发展水平。
    6.主要动植物疾病防控技术。围绕预防和控制重大动植物疫情和人畜共患疾病、保护生产安全和保障民众身体健康,重点开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防控技术、植物源农药创制,畜禽环境控制与养殖、种植设施工程技术、饲料资源开发、健康种养殖及其规模种养殖产业集群疫病防控创新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推广。
    7.新型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研发。以优质、安全、高效、生态为目标,围绕培育畜禽种业及其疫病防治、饲料及其添加剂产业、健康养殖及其产业集群创新等产业链,重点开展新兽药创制,健康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环保药物及饲料资源开发、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优质饲料资源和安全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推广,促进传统畜牧渔业向现代产业转变。
    8.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围绕构建产前安全环保型生产投入、产中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后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等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与标准体系,重点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控制、环控农业技术、安全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筛选和应用、安全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安全农产品标准与检测技术等专题研究危害生物灾害预警和控制技术、气候变暖的应对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社会发展领域:
    1.现代服务业数字化技术。围绕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加强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扩大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先发展的八大优势特色服务业的应用范围,提高应用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现代商贸、物流、会展、旅游、房地产及金融保险业的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加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以及科技服务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能力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数字社区与公共服务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
    2.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围绕绿色低碳主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资源循环与再生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系统评估研究,生态恢复,受污染土壤修复及脆弱生态地区的综合整治,水、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为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高发疾病与传染病防治技术。积极开展乙肝、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期预警、诊断、疾病危险因素干预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加强城乡社区常见多发疾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康复及地方病、职业病防治等技术研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研究,传承、挖掘与创新中医经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监督等共性技术研究,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处置的能力。
    4.公共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技术。以我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指导,加强公共安全监测监控、预测预警、指挥决策与处置等核心技术研究,为政府维护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技术支持。推进地震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救援、工程抗震及综合防御等领域的关键应用技术研发,提高防震减灾科技水平。围绕食品质量安全,加强评估、检测以及溯源技术研究,为民众食品安全构筑科技防线。
    5.现代建筑工程技术。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建筑新材料,功能型节能材料和建筑设备节能新技术等研究开发与应用。
    (三)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提升公共科技服务能力
    1.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或重点试验室,积极引导规模以上企业、中小企业联合共建各类研发(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和创新载体,着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广泛开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增强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到2015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企业研究院或重点实验室10家,科研实习基地、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以上,市级以上高新技术(含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总数突破500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0家。
    2.深化拓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政府投入的引导力度,不断完善政策引导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继续依托市工科会、华东农交会、东阳博士大会等各类科技展会,大力引进央企、民企、军企以及国际一流大学来金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设立海外创新创业合作基地。加强网上技术市场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全市创新创业提供常年服务,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的有机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3.着力增强公共科技服务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建设一批支持企业和产业创新的重大科技合作研发及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浙中科技城”,加快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进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对国内外大院名校、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提高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服务能力,打造浙中人才创新高地。积极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坚持专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完善配套服务,扩大孵化规模,强化孵化功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引进院校所研发、服务机构20家,各县市建立科技孵化器1家以上,积极推进义乌创意园、永康五金创意中心等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兴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以引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能力
    1.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在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安全及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等领域,围绕优质粮油、生猪和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水产养殖等主导产业,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100项,突破共性关键技术100项,提升我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扎实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与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围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以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实行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低收入农户增收等科技促进行动,加快民生科技进步。重点推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化、新能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等改善农村民生科技示范试点工作,建设1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点。
    3.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新创业促进行动,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推进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建立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60个,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五)以科技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科技惠民保障能力
    1.加强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技术创新。优先发展市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医学重点扶植学科和重点专科,开展临床急危重症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与杭州、上海等地医学院校和医疗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推进浙中医疗科研中心、浙中西部重点中心实验室建设。到2015年,研发与推广应用临床疾病预防、诊治等新技术、新成果300项,不断提高区域医疗卫生和人口健康水平。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技术创新。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绿色生产体系构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污染防控和生态体系建设。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监测预警等领域,开展低碳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信息化、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新技术研究与应用。到2015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生态环保建设项目50项,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个。
    3.加强社会公共安全技术创新。围绕我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实施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针对食品安全科技,灾害预警,应急救援和气象、水文等领域,加强相关核心技术研究,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和处置技术能力。到2015年,研发应用监测、预警等关键与共性技术30项。
    (六)以深化知识产权示范为重点,提升城市综合创新实力
    1.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发挥专利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进步。加强高新技术研发,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机制,引导企业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不断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技术专利和发明专利,积极引导企业申报国外专利。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企事业单位创新创造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文化,促进知识产权拥有量大幅增长。到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5500件、1125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突破1200件和350件以上。
    2.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加大专利示范企业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以及企业经营战略与决策的各个环节,把专利技术(产品)的研发、保护和贸易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中小企业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扶持知识产权代理、评估、诉讼、交易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发展,加强管理监督,规范服务行为,逐步建立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创建省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7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3个,市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乡镇20个,培育市级以上专利试点(示范)企业达430家,其中国家级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25家以上。
    3.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司法、行政、行业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和法律援助,完善“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行政执法机制。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加强专利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部门的信息沟通,完善执法协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业自律,指导企业协调解决专利纠纷,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创建中国(金华)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进一步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动摇,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努力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市、县(市、区)联动推进的科技工作新局面。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把技术创新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工作纳入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点内容,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推进力度。
    (二)进一步完善落实科技创新政策
    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创业投资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等科技创新扶持政策。针对区域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认定,财政科技资金扶持补助,科技成果评选奖励,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和环境建设等科技政策措施,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引导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三)进一步培育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以集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通过科技项目研发、重点技术攻关、科技合作交流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科技人才以及创新团队,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以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市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和海内外英才引进计划的实施为载体,集聚和发挥各类创新主体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产业特色。到2015年引进海内外英才50名,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高、团队协作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科技创新团队,成为引领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
    坚持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按法定比例增长,引导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扶持培育一批上市企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为推进企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和银政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在信贷产品投放上向技术含量高、资源节约、低炭环保型企业倾斜。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和金融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积极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优化区域科技创新氛围。
    (五)进一步推进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深化项目、平台、人才、环境“四位一体”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科技管理工作的“五个转变”。健全金华市与省科技厅工作会商制度,促进科技资源整合与工作集成。加强科技攻关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争取更多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实施。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立项的“三审一决策”制度,强化科技项目的中期检查、绩效评估、结题验收全过程管理,科学评价科技项目实施绩效和评审科技成果,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组织协调、资源配置和业务指导服务作用,全面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