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十四五”规划建言摘编(二)

发布日期: 2020-11-18 08:51 来源: 市发改委 浏览量: 字号:[ ]


 为更好开展金华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市发改委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十四五”征文活动,现将优秀征文的建言献策主要观点进行分期摘编,以飨读者。

 

刘彦君《基于创新型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研究——以金华市为例》

一是融入城市元素。基于城市整体形象,选择具有时尚性和特定性的城市元素,如金华可提取双龙洞、金华山、仙华山等自然风貌特色,兰溪诸葛八卦村的八阵图古建筑格局,东阳卢宅明清建筑木作结构特征,武义俞源太极图形的建筑布局等,将这些城市元素的立体造型、图形图案、色彩、材质特征直接或间接运用于公共设施的设计,进一步塑造符合城市性格的创新城市形象。

二是融入城市文化。利用金华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文化,包括婺瓷、金华火腿、东阳木雕等,独特的古建筑文化以及婺剧、浦江乱弹、道情、兰溪滩簧等戏曲文化等将其融入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中,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形成完整的城市创新文化的视觉体系,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注重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1)利用数字信息分析,获取使用频率、使用诉求,合理化设定公共设施空间位置、设施密度以及使用的有效性。(2)加强信息技术和公共设施设计结合,提升信息查询、自助消费、互动体验、动态节能等环节效率,建立信息时代的城市生活新模式。

 

周九红《加快推进金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强评估监管,高质量推进养老服务工作。(1)坚持规划引领。认真研究全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规律,制定《金华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2)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经费财政保障和增长机制,提高一次性建设补助,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建立养老服务专项发展基金、鼓励慈善捐赠资金投向养老,巩固发展养老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市、县(区、市)社会福利院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全面提高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费。(3)加强评估和监管。定期组织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健全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质量评估、行业监管、信用记录等信息公开制度。

二是坚持居家为主,加强精准供给,加快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1)建立健全老年照护需求和等级评估制度。科学评估老年照护和等级,统筹养老机构床位、老年护理床位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各类设施的建设和使用。(2)健全居家养老扶持政策,制定服务清单,落实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专业机构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3)发挥社区养老依托作用。切实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管理。科学调整市、县(区、市)、乡镇养老机构布局,加快培育引进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高端养老机构。(5)大力发展智慧养老服务。加快“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服务功能,建立老年人、家庭成员、县(区、市)、乡镇、社区、养老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的多方联动机制。

三是坚持医养融合,加强机制创新,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1)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康复医疗和护理机构。重点扶持护理型养老机构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2)强化医保支撑作用。探索“总额打包、结余奖励、超支自负”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畅通养老照护与医保支付的渠道。(3)加快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与长期照护保险相衔接的商业护理保险,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老年照护保障需求。

四是坚持市场驱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1)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2)进一步破解政策落地难题。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鼓励银行机构以养老服务机构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抵押。(3)稳步推进公建民营改革。加快养老服务机构老旧设施改、扩建及相关权证办理工作,落实公建民营补贴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养老服务队伍专业能力。(1)加强养老医疗人才培养。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指导,与其他医疗机构及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同等对待。(2)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支持职业学校增设“老年护理”等专业课程,定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建立院校、医疗、养老机构合作培训机制,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3)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4)加强行业协会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搭建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提升养老服务能力。

 

鄢彬、韩飞《5G时代金华智慧社区建设从治理向服务转变的优化建议》。

一是完善智慧社区建设顶层设计,创新5G社区数据治理机制。依托大数据技术平台形成5G社区综合治理服务方案的智慧型决策机制,推动社区从过去单一的“管理”向未来多元化“治理+服务”转变。

二是加快不同层级信息平台构建,打造更多智慧社区服务应用场景。加快构建金华市、街办、社区三级信息平台,以打造满足各层级所需的智慧社区服务应用场景。

三是引导社会与民间资本投资社区服务项目,实现共建共享。(1)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整合力度,协调部门间利益关系,促进部门间的联动合作,创新服务流程,革新服务技术,以整体性治理思维破除智慧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过程中时常出现的条块分割、各行其政等现象。(2)引导众多民间资本投资社区服务项目,建立起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良性机制。

四是培育和打造一支5G智慧社区专业化的服务项目开发人才队伍。(1)重视社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的培育。出台政策,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水平,鼓励青年大学生投身社区服务工作,吸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人才的培育。(2)与金华本土高校或科研院所签订专业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发挥高校教学优势,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人才的专项培养力度。(3)注重对现有社区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特别是重点关注社区青年服务工作人员的成长空间和能力培养。加强系统化培训,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曾鸣晔《数字化时代下的金华区域文化品牌建设》。

一是实施文化产品品牌分类供给。(1)对于非竞争性的纯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如公共文化教育、地方工艺美术、历史非遗等,政府应承担主要供给责任。(2)对于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性文化产品,如影视产业、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激活市场活力,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企业自己的文化产品品牌。

二是加强技术开发利用,“炸开人才金字塔”。(1)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将数字创意、文化体验旅游等结合起来,用数字技术新式武器创造更加卓越的客户体验。(2)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人扶助机制,建立补贴发放标准,完善监督与培训机制,促进非遗文化代代传承。(3)鼓励本地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打造“地方政府+地方高校+企业资本+专业人才”的格局,提高金华本地的高校毕业生留金比例。

  三是延伸产业链,打破产业边界,实施产业数字化转型。打破产业边界,加强与其他产业融合与协作,完善产业园区企业种群,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深化数字化转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软件及算法等新式武器去重新认识文化消费者的体验全过程,构架起服务对象与产业之间的良性沟通平台,打造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生态系统。

     四是打造数字化传播路径。(1)对内方面,在城市街道、小区、公园绿道等加强文化导入,特别是在历史文化街区、诗路沿线非遗、古村落等地进行立体式的文化传播,创造情绪共鸣。实施大中小学区域特色文化教育,在相关课程的授课中融入金华区域文化发展的内容,设置相关讲座与文化活动。(2)对外方面,重视和挖掘自媒体时代的民间传播潜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资源优势,搭建消费者与政府、企业间的互动、分享与传播平台。

 

王嘉瑶《金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思路研究》。

        一是培育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要素。(1)加大高端要素培育力度,鼓励高校、企业在制约金华经济转型发展亟需攻克的重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2)加大对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业投资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制度性障碍。(1)通过重塑实体经济发展导向机制,顺畅现代金融服务机制,建立民间借贷监管机制。(2)统筹科技资源,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带动行业技术进步。(3)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支持企业培育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完善和落实人才配套措施,推进成果评价、科技评价和学科评价体系改革,将考核评价与成果转化挂钩,加强科技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继续深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优化扶持流程,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法律、场地等全方位服务,密切跟踪新兴市场主体经营发展情况,促进活跃度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接轨国际高端市场,谋求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实现金华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