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索 引 号: 11330700002592599F/2021-156740 发布机构: 金华市人民政府
文 号: 金政发〔2021〕25号 公开日期: 2021-10-18 14:4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日期:2021-10-18 14:43 来源: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量: 字号:[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金华市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前  言 3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4

(一)现实基础 4

(二)发展背景 7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0

(一)总体思路 10

(二)发展目标 11

三、重点举措 13

(一)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功能 13

(二)持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15

(三)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 17

(四)打造尖峰行动2.0版 20

(五)构建数智金融综合平台 22

(六)全面深化自贸金融改革 25

(七)建设一流区域金融中心 27

(八)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29

四、保障措施 32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32

(二)进一步完善整体智治政策体系 32

(三)进一步形成高效协同工作机制 33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33

前  言

金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凸显城市能级、提升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战略性高端产业,发挥着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立足浙中,承接沪杭,作为“双循环”战略枢纽重要节点,金华金融业在“十四五”期间,肩负着精准发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效,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使命。这既是金华提升城市能级,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金华要素的重要保障,也是数字赋能、拼搏争先,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关键举措。

为扎实推进金华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在分析金华市金融业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的基础上,明确金华市金融业“十四五”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打造金华金融特色优势,有效防范区域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特编制《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本规划根据《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编制,同时与《金华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各级金融监管部门的尽心指导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华市金融业快速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成效明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1. 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经济良性互动。

“十三五”期间,金华市金融业总量快速增长。2016年以来,金融业占GDP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金华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55.1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7.5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2.9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达8.2%。2020年末,金华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元大关,制造业中长期新增贷款占比、普惠小微贷款占比均创历史新高,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稳步下降,“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近千亿元。

2. 金融组织日趋完善,行业实力不断提升。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金华市现有金融业机构333家,其中银行机构54家、证券营业部89家、期货营业部21家、保险公司74家、小额贷款公司34家、民间融资服务机构7家、典当机构25家、融资担保公司18家、融资租赁公司2家、农民资金互助会8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1家,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主要金融行业实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240.30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63.20%;贷款余额10013.63亿元,较2015年底增长63.40%。全市证券经营机构实现代理交易额28947.33亿元,居浙江省第6位。保险行业发展优势明显,全市产、寿险保费总收入284.90亿元,较2015年增长79.67%,保险业发展水平稳居全省前三(不含宁波)。

3. 金融风险稳定可控,金融生态持续向好。

“十三五”期间,金华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6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共化解处置不良贷款超千亿元,处置力度居全省前列。2020年12月末,全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1.07%,低于年度管控目标0.43个百分点。建立完善公司债与股权质押风险防控机制,稳妥推进重点民营企业风险化解处置。完善金融风险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全方位、立体化运行的“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与综治办、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沟通对接,实现金融风险数据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108起,较“十二五”下降34.29%,涉及金额55.7亿元,较“十二五”下降36.15%,本地及异地P2P网贷机构全部清退。

4. 资本市场持续发力,金华板块逐渐崛起。

“十三五”期间,金华市以“尖峰行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截至2020年底,金华市拥有境内上市公司30家,居全省第六,上市公司总市值2240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直接融资2506.11亿元,居全省第四;新增上市企业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其中创新层2家)、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38家、股改企业439家。积极做好上市培育工作,“十三五”期间兑现金华市区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奖励资金9056.32万元。金华市区、东阳、永康等地成为资本市场“浙江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光学电子等行业上市公司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5.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创新亮点纷呈。

“十三五”期间,金华市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成效明显。加强自贸区改革创新,与国开行、农发行、中信、招商等14家省市级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统筹推进金融一站式服务平台、自贸区专营支行建设,积极探索自贸区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外汇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推进金融数字化改革,积极探索企业融资、风险防控等多场景应用。“信义贷”“金贸信融”“稳链贷”“稳岗贷”和“工资贷”等金融创新获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报道。成立浙中首家金融研究机构——浙中金融研究院,强化金融理论研究创新。创新开展银税联动、金融无费城市、金融矛盾调解中心等工作,为全省金融治理提供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金融特色和影响力有待提升。与兄弟地市相比,金融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不够明晰、能级有待提升、高端金融人才不足,影响了金华作为浙中区域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二是金融供需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仍待解决。现有金融业务主要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创新性金融工具开发不够,小微企业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智平台建设有待突破。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数字赋能金融的技术壁垒还有待突破,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防范体系仍需推进。

(二)发展背景。

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之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导中国经济发展,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五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金华市金融业应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持发展金融产业、坚持拥抱金融科技、坚持防范金融风险,通过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和“尖峰行动”2.0版,强化金融精准服务产业链供应链,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始终将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完善风险清单机制,着力提高发现、研判、处置、驾驭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 浙江金融业发展新格局为金华市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是浙江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数字浙江以及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关键五年。在金融领域,浙江省将率先探索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服务路径,加快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协同推进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区域普惠金融体系。浙江金融业发展的新格局为金华市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指引。金华市金融业应按照浙江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统一部署,以“数字金融”和“自贸区金融”为特色,加快推进数字金融赋能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进程,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同时,依托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打造具有数字化特征的开放金融特色带,推动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 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对金华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金华市“数字赋能、拼搏争先”,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的关键五年。金华市金融业要加强金融与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联动融合,率先在金融支持数字赋能金华产业升级、产业链提升等方面有所突破,率先在金融支持双循环发展和金融开放方面有所突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金融开放程度。加快推动金融产业能级跃升,实现金融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物流金融等产业金融,不断优化金融生态,将金华金融业打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金名片。

二、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金华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体系为目标,以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要求,以数字金融自贸区金融为特色,通过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实施尖峰行动2.0版、构建数智金融综合平台、全面深化自贸区金融改革、建设一流区域金融中心、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举措,全力打造“一中心两基地”,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打造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中心”:立足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要节点,构建产业制造与内外贸紧密对接、核心企业与小微企业共赢共生、海量数据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金融监管与政府赋能相互促进,打造在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浙中金融中心

“两基地”:即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示范基地和自贸区金融服务示范基地。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化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创新,实现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建设数字金融先行市,打造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示范基地。加快中国(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建设,高水平构筑“双循环”商贸流通体系和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高地,推动自贸区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建设双循环发展先行市,打造自贸区金融服务示范基地

(二)发展目标。

围绕将金华建设成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浙中金融中心”这一总体目标,持续优化金融结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稳步防范金融风险、坚定推进金融改革、大力支持金融创新、深化运用金融科技,显著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争取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占全市GDP和服务业的比重达7%和12%以上。

——各类金融机构稳健发展。全市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新兴金融业态快速发展。

银行业:到“十四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7万亿元和1.5万亿元,年均各增长8.5%左右。力争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提升企业信用贷款、科技型企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比重,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较“十三五”时期稳中有降。

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作为“稳定器”“助推器”的双重作用,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深化,保险产品更加丰富,保费收入年均增速3%左右,2025年达到330亿元,保费规模保持全省前列。

证券业:“十四五”期间,保持资本市场活跃度,推行信用债、股债结合、市场化债转股、可转债等融资方式,建成股票、债券、基金等种类齐全和各类证券机构发达的证券市场体系,到2025年全市证券交易额占全省8%左右。

——区域金融环境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期间,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5%左右。密切关注民企债务问题,力争“十四五”期间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持续整治各类金融乱象,争取金融类案件的立案数、涉案人数、涉案金额进一步下降。

——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加高质量。“十四五”期间,全市力争新增直接融资500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股票融资800亿元。到2025年,力争全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60家,新三板和区域股交平台挂牌企业数量居全省中上游水平,全市新增股改企业500家。努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上市企业。

——现代地方金融治理机制加快构建。实现数字化金融业务平台与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有效对接,形成“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业务主体”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形成属地监管、分级联动的垂直监管体系;政府、人民银行、银保监、行业协会分工明确、配合高效,形成及时、准确、有效的水平监管体系;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推动形成现代地方金融治理机制。

三、重点举措

(一)强化金融要素保障功能。

以扩大金融供给总量为主线,以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努力打造与金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全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全省“四大建设”行动,紧紧围绕金华市“综合交通廊道”“浙中大花园”、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深化金融服务功能、强化金融要素保障,为现代化先行市建设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一是扩大金融供给总量。进一步提升银行信贷总量供给,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资金、授信管理、审批权限等政策支持,加大信贷有效投入。积极应对注册制等资本市场新变化,推进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加快各类要素交易市场发展,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基金的导向与杠杆作用,建立定向基金、种子基金、创投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政府性担保基金等机制,积极引导带动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服务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优先保障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现代化先行市”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从资金供给、金融服务等方面为重点领域提供全方位支持。围绕现代化产业布局构建,精准支持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现代纺织服装、现代五金等现代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技术改造贷款、产业紧密型并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中型企业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等重点领域。服务都市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对接金义新区建设,对院士创新中心、跨境电商城、金义城市综合体等标志性项目,引流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主动承接资金和服务需求。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加强环保绿色产业的资金保障力度,助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推进。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金融保障。强化金融支持“新基建”,充分发挥金融的托举作用,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技术等数字技术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辖区内银行机构的创新合作,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和优先贷款等方式逐步拓宽信息基础设施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市政债、项目收益债、公司债、便民基础设施扶持债等产品,探索设立城市发展基金,为城市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保障,重点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和便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

(二)持续完善金融机构体系。

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主力持牌机构,提高银行信贷支持精准度,推动证券期货公司创新发展,促进保险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发挥,充分发挥新兴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规范和引导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新业态健康发展。

一是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深化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扩大专项贷款规模,探索投贷保联动产品,提高银行业信贷支持的精准度。引导银行积极争取各类低成本专项资金,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增强服务能力,助力实现惠企利民。支持银行加大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的信贷投入,加大产业紧密型制造业并购贷款、制造业技术改造贷款、制造业中期流动贷款投放力度,促进金融精准服务制造业。推动和支持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实现金融机构上市“零”的突破。鼓励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城商行、外资银行来金华设立分支机构,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义乌设立分行。

二是深化保险公司业务创新。完善政保合作机制,推进政保合作项目的创新和深入发展,促使保险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参与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保障。对于面临较高风险的农业生产者、科技企业和小微企业三类主体,继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农业保险险种,特别是气象指数保险、价格保险,不断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不断丰富科技保险的险种,推进专利保险、首台(套)重大装备保险的深入开展,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服务创新动力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扩大覆盖面,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加快推进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一步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森林保险和农牧业灾害保险;全面落实生猪保险与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推动保险机构参与养殖业环境污染风险管理;进一步发挥保险公司或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优势,为企业开展风险评级、安全巡查和培训等服务,向社会公众普及环境风险管理知识;探索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政保合作项目,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结合金华外贸大市地位,鼓励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外贸保险,助力出口企业经营稳定,促进外贸经济健康发展。创新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机制,促进现代保险服务业建设,形成“功能完善、保障全面、专业性强”的保险市场体系,全面提高专业性风险保障能力。

三是培育和发展新兴金融机构。发挥私募基金和各类财富管理等新生力量的融资功能,规范和引导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和企业财务集团公司等金融新业态健康发展。鼓励民间资金根据有关规定发起设立产权交易中心、财务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吸引和培育一批优质的征信、登记结算、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法律、会计、审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提高信息输出能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与新兴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信息服务中介机构。

(三)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

以融资畅通工程指标监测表和融资畅通评价指数、风险防控评价指数为载体,拓宽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助推婺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新布局和科技创新,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发展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加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深入实施首贷户拓展行动,探索成立金华首贷服务中心,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推动企业融资质效实现新突破。严格落实民企贷款“两个一致”等要求,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便利度,积极争取货币政策工具,用好低成本直达实体的央行低息资金等,推动降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创新推广“小微快贷”“无还本续贷”“转贷通”等针对性续贷产品,大力推广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增加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降低续贷转贷成本。健全优化银行贷款、保险理赔在线申请、政府公共数据共享、跨部门业务流程支持等线上功能,推动银行机构完善“授权清单”、“授信清单”和“尽职免责清单”。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全面清理各类不合理费用,推动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服务机制,发挥好增信支持作用,降低民营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溢价支付。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整合内外部信用信息,优化风险评估机制,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支持。进一步深化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机制,合理拓宽服务边界,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强化风险保障,推进信息共享,为个体工商户提供高效、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二是着力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聚焦金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完善重点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核心关联企业清单,采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量身定制核心企业及关键配套企业一揽子整体金融服务措施,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供应链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应链票据平台功能,推动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公示,持续打造覆盖全市的区域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提高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促进金融精准服务制造业。

三是聚力发展科创金融。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创金融体系,探索“投债贷顾”模式。积极推动投贷联动、债贷联动,鼓励商业银行通过创设科技支行和与创投机构加强合作等形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建立科创金融服务机制,加大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探索和推进与科技金融风险相匹配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倾斜。创新科创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为科创型企业、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提供长期信贷资金支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强化人才金融保障,充分发挥“双龙人才基金”作用,优化升级金华人才银行金融服务。

四是打造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深化绿色金融地方规范和标准建设,推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按照《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的要求,强化银行业绿色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绿色信贷项目平台,健全绿色信贷融资担保、绿色贷款贴息与风险补偿、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奖励等制度。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资产、资源环境权益交易,有效推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为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收益权类融资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环境,积极助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高绿色融资担保比例。搭建绿色产融平台,探索企业建立“碳账户”,积极从事碳汇交易,鼓励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大力开发金华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环境治理等绿色产业,建设“浙中生态廊道”。大力支持优质项目,发行收益票据绿色主题信用债等,精准对接绿色天使投资、私募资金等社会资本。

五是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助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浙中板块”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大力发展农村金融,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鼓励开发各类收益权抵质押贷款,鼓励开发“农特产品贷”等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找准普惠金融职能定位、加快建设普惠金融事业部,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延伸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引导地方法人机构强化“立足当地、服务基层”发展理念,发挥好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作用。

(四)打造尖峰行动2.0版。

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主战场,聚力打造尖峰行动2.0版,全链条推进企业上市。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优化资本市场服务功能,推动上市公司引领高质量发展,提升“金华板块”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一是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以实施尖峰行动2.0版为抓手,全面对接注册制改革,重新梳理制定与注册制改革相适应的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股改完善现代化治理,推进企业股改上市“一件事”集成改革,健全包括培育、改制、辅导、挂牌、上市、并购、风险管理等在内的梯度化、一体化服务,及时协调解决企业改制和上市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力支持和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制定政策红利和奖励机制,实现金华企业科创板上市的重大突破。有计划有重点的推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大对重点企业扶持和奖励力度,保持金华市内影视、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光学电子等行业上市公司在全省的领先地位。按照“新三板”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对于挂牌企业的不同要求,加强对精选层挂牌企业转板上市政策的解读,促进已挂牌企业转板上市。充分发挥上海股交中心金华孵化基地的作用,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挂牌前的孵化服务,培育上市挂牌后备企业,高效对接场外资本市场。

二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引导优质企业有效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结构比例。分类分层推动挂牌上市企业通过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扩大再融资规模,鼓励非挂牌上市企业通过股权方式进行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债权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开发新型债券产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企业中长期资本需求。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能力,积极引进优质的风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助力打造覆盖企业成长全周期的融资服务生态。

三是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支持上市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并购、债券重组、资本注入、整体合并等方式,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支持金融机构优先满足上市公司优质项目融资需求,提供多元融资产品。鼓励上市公司围绕主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加速产业链的强链补链畅链互链,提升上市公司研发、设计、品牌等核心方面能级。鼓励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优势企业设立科技孵化基金,吸引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科技人员及其创新创业项目入驻,推动建设以上市公司为依托的高能级区域创新平台,持续孵化具有引领效应的科技项目和企业,带动提升市内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华优势品牌。

(五)构建数智金融综合平台。

以数智金融平台为核心,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深化金融机构数字化改革创新,以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为目标,搭建金华市公共金融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应用平台和政府数字赋能平台,实现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高水平建设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示范基地,打造数字金融先行市。

一是构建数智金融三大平台。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探索构建“金融大脑”,努力从政府侧、金融机构侧、企业侧、居民侧综合集成,全面推动金融数据、产业数据、企业数据、公共数据集成共享,实现金融数据动态分析、金融需求精准感知、金融资源精确配置。打造公共金融服务平台。以“信义贷”平台为基础,探索推进跨部门数据融合,以“信用工程建设”为重点,整合经信、市场监管、财政、税务、商务、公安、法院、银行等部门数据,横向打通现有金融信息平台,纵向建成区域性一体化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对接浙江省企业信用服务平台、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强化数据治理与服务能力。打造金融科技应用平台。推动试点银行与FinTech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沟通合作,积极参与我省统一的区域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建设,发展以数字支付、数字信用、云计算、大数据风控等产业闭环的金融服务。打造政府数字赋能平台。提升信息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依托金融信息大数据,为政府实施相关财税政策对企业赋能提供有效依据,针对不同产业层次和发展特色的行业,定制化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链。

二是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结合金华地域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和服务需求,以数据要素流动为核心,健全优化金融机构与企业信息对接机制。充分运用区块链分布式且不可篡改的特性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加快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融资链条上数据、信息、资金的可信任度,为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智能合约等技术,简化金融供需双方交易环节,降低资金融通的边际成本,开辟触达客户全新途径,推动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业务形态、资产负债、信贷关系、渠道拓展等方面持续优化。鼓励金融机构前瞻性地研究和开发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数字金融业态。

三是促进数字赋能产业金融。加快建设“产业大脑”,推动更多企业低成本“上链”,提高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重点针对我市标志性产业链的打造、“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等需求,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实时监测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通过数据分析切实了解市场需求,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供给。设立数字化转型引导基金,引导撬动长期资本促进重点头部企业整合振兴,推动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制造、五金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整合金融要素资源,大力支持数字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金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和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优先满足数字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六)全面深化自贸金融改革。

依托浙江自贸区金义片区,推进片区内数据交互、业务互通、监管互认、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深化自贸区金融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助力开放金融特色带建设,打造自贸区金融服务示范基地。

一是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自贸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流的自贸区企业、贸易与金融大数据中心,包括企业信息中心、贸易数据中心、资讯中心和集成服务中心,形成质检、仓储、物流、贸易、海关和金融等后台数据与动态指数等前台数据相结合的世界一流的外贸数据存储、发布和运用中心。以大数据中心为核心,建设区块链数字金融平台,采用区块链平台+终端+供应链业务模式,构建金融生态链,将所有关联主体共同接入区块链技术平台,通过分布式账本方式,实现关联交易相互确权,建立基于进口货权、数据、信用的进口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和供应链失衡等问题。

依托自贸区大数据中心的数字化基础,建设自贸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模式,突显服务便捷性。通过创新审批方式、创新服务举措、开展涉外相关审批制度改革等方式,不断提高涉外审批服务的效率及便捷性,致力打造涵盖外资企业设立、外贸企业登记、外国人事务三大块业务的一条龙审批服务模式,为自贸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交流和外商投资环境。

二是深入推进跨境贸易自由化和结算便利化改革。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在自贸区设立专营支行,重点突出自贸区内国际业务权限的下放。积极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银行结算账户服务。继续深化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改革,深入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包括扩大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范围、鼓励原先以外汇结算的跨境业务改为使用人民币结算、鼓励银行为市场采购和跨境电商等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结算效率。推动银行为企业提供涵盖结算、融资、账户服务、汇率避险等全流程的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打造跨境综合服务的金华样本。

三是推进资本项下国际投融资便利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内个人和财富管理机构参与境外金融市场投融资,在全球市场配置资产,分散风险、提升收益。鼓励和支持区内企业通过全口径跨境融资业务,融入境外低成本资金。吸引境外主体在区内拆借人民币,发行人民币和外币债券,满足“走出去”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建设、工程承包、大型设备出口,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等融资需求。鼓励在自贸区设立人民币产业基金,并以债券或者股权的方式投资到境内企业,缓解境内企业融资困境。鼓励自贸区内的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以人民币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内股权投资。给予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参与境内证券市场额度。鼓励银行提供人民币和外汇衍生产品服务,为跨境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等配套服务。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贸易主体之间的支付运用。

(七)建设一流区域金融中心。

集聚金融资源要素、科技资源要素、产业资源要素,打造“浙中区域性金融中心”。突出区县金融特色,优化金融空间布局,连点成面,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做强金义主轴。充分发挥金义主轴的黄金地理区位优势,构建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生态圈,打造“浙中金融中心”,服务辐射浙中西部和四省九方地区。全力集聚金融资源要素。着力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主力持牌机构总部中心,积极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的第二总部、区域总部及业务总部,扩大集聚区金融总部集群,完善金融体系和格局,提升金融集聚程度,增强金华金融业能级。创新集聚科技资源要素。大力吸引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在集聚区内探索“监管沙盒”模式,构建与金融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支持资本市场要素与科技等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有效聚集产业资源要素。吸引金华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总部经济,鼓励与金融中心内的金融机构紧密合作,运用金融科技,深度挖掘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资金和数据优势,着力打造区域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试点。吸引“三大主导产业+三大新兴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中的新兴企业入驻集聚区,引导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依托金融中心的投融资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一条龙的投融资服务。

二是区县合力促进全域金融发展。积极推动金融要素在区域中心城市的有效集聚,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集群,形成以区域金融中心城市为核心、区域金融特色城市为支撑的多层次金融空间布局。婺城区:着力推动金融支持智能制造产业,推进婺城飞扬智能制造小镇建设。金义新区:打造金融总部中心,吸引金融总部机构进驻,将多湖CBD打造成“浙中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集聚区。金华开发区:积极引进基金、风投以及其它新兴金融业入驻,推进金华开发区未来财富小镇建设;加快推动金融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推进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建设。义乌市: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改试点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大市场”的能力,推进义乌丝路金融小镇建设。兰溪市:积极推动金融支持纺织、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兰溪光膜小镇建设。东阳市:着力支持东阳市打造影视文化股权交易中心平台,打造国际国内领先的影视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东阳建筑和红木等特色产业的能力。永康市:重点推动金融支持现代五金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高水平建设“数字产业金融试验区”和“金融整体智治示范区”。浦江县:积极推动金融支持实施“工业强县、文旅富县、乡村振兴、融义接杭、品质名城”五大战略,助力新兴智造产业崛起与传统产业升级,推进浦江水晶小镇建设。武义县:着力推动金融支持武义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建设;重点促进金融支持武义温泉小镇建设。磐安县:着力推动金融支持生态旅游、高效生态农业,加快促进磐安县转型发展和绿色发展,推进磐安江南药镇建设。

三是率先推行整体智治试点。深化金融中心内“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幅提高“跑零次”项目比重,多维度优化金融中心营商环境,推动各类资本与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在金融中心深度互动耦合。定期与政府智库开展品牌合作论坛,扩大金融中心品牌影响力。加强与香港贸发局等高端服务业先发地区的合作,吸引港澳高端服务业企业来婺投资,在海内外打响“浙中区域金融中心”金名片。优化金融中心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快人才公寓、高端生活配套设施、高速网络等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

(八)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紧紧围绕金融生态区创建目标,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区域金融风险,逐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诚实守信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信用金华”。

一是密切关注各类主要金融风险。压实各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规范公司治理,适度杠杆经营,加强行业自律,积极防范信用风险。积极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风险规范、处置、化解力度,重视经营本源,专注区域化小微业务。切实提高企业债券风险防范意识,从“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等方面入手,构建企业债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企业债券风险警示机制,实现预警信息网络化管理,严把续贷关和止损关,最大限度地保护信贷资产,明确企业债券风险的属地责任与责任认定机制,对连续发生债券风险的企业,通过征信系统向有关机构部门作出通报,并列入不良企业清单。高度重视股权质押风险,强化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主体责任,提高信息披露的充分性,限定可用于质押的股票范围。做好风险分类,全面推进动态监管,定期摸底排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情况,持续关注高风险公司的股价变化、权益变动、实际控制人的资信状况变动、媒体报道等信息,及时处置新产生的股权质押风险。

二是加强地方金融风险的规范治理。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织密织牢“天罗地网”监测网,加强与国家、省级平台的系统对接和业务协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做好民间融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探索开展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形成及时反映情况、迅速解决问题、全面掌握风险隐患、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与部门协同联动的监测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对小贷公司、典当、担保、融资租赁等地方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组织形式、财务制度、业务经营等制定标准明确的监管制度,实现地方金融组织的监测预警和日常监管的智能化、信息化、科学化,做到民间金融机构底数清、情况明。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加强金融债权保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提高金融案件受理审结和执行效率。

三是着力营造区域金融文化。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产业链共赢的金融文化,从多方面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降低投资者风险,加强宣传培训,强化金融知识教育和普及,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督检查,及时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维护金融市场有序运行。深化“信用金华”建设,推进金融领域的政府整体智治,迭代完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信用监测预警体系、联合监管和奖惩体系,拓展“信用+”场景创新应用,健全以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审批流程。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政治监督,推进党的建设与金融工作深度融合。明确市金融办作为7类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主体的权力和职责,增强市金融办工作力量,为其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保障,待时机成熟后设立市金融工作局,作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组织保障。督促指导各级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之间的协调,完善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互通、合作、交流机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预警、风险处置协调机制,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金融监管效率,增强工作合力。

(二)进一步完善整体智治政策体系。

以金融领域整体智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在空间规划、用地指标、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财政支持等方面形成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合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针对金华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抓紧研究出台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财政扶持、土地供应、人才吸引、鼓励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更为详细的直接融资股权参与减持奖励、股权激励税收减免等政策,确保各项扶持鼓励政策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加强金融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包括金融科技公司、金融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和组织入驻金华,加快金华金融集聚区建设。

(三)进一步形成高效协同工作机制。

以本规划为依据,加强发改、经信、科技、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国资、人行、银保监、金融办等部门工作协同联动,共同推动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精准对接。强化市县联动、政银企协同,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具体工作方案,重点强化在金融机构引进、企业上市、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公司引进和培育、民间资本监管、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推进等创新内容的要求和激励措施,加快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和重大项目实施。坚持“考核与激励相结合、以考核促创新发展”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考核办法,调动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各金融机构的创造性。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是金融业第一资源的理念,构建金融人才高地,将金融人才引进工作同现有各类人才计划相衔接,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发挥其最大效能,为金融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协助相关金融机构和企业大力引进熟悉金融科技、高端金融产品、金融创新技术和金融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推进本地应用性金融人才的培养,鼓励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金融专业的实习和研究基地,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内设培训机构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为金融业创新发展输送前瞻性和实用型人才。注重引进“外智”,加强与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等专业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共同研究金华市金融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引进、培养人才的相关政策,打造人才高地,对引进的金融业高管及高端人才在个人所得税、医疗服务、安家置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更有吸引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