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专题专栏 | >> 2022年专题集 | >> 招大引强【已归档】2024年06月 |
远山如黛,近水微澜。
11月的金华山重峦叠嶂、层林尽染。微风拂过,红叶随风起舞,向人们尽情展现她的灵动和秀美。
坐落于金华城北的金华山,被誉为金华人民的母亲山。千百年来,山水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兼收并蓄,“儒、道、佛”在这里交融共生,汇聚成熠熠生辉的三源文化。
进入新发展阶段,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锚定“高水平打造中国文化名山 高品质建设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全面贯彻实施“拥山兴旅、融城发展、文化开放、惠民共富”四大战略,努力建设成为金义主轴八婺文化的制高点、金名片。
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金华山旅游开启全新征程。
整合资源优势
推动金华山全域旅游发展
深秋时节,登上金华山,看云海翻涌,山川如画、游人如织;走进古韵悠悠的传统村落,品尝朴实无华的乡野味道;入住隐藏在青山绿水间的民宿,伴着秋景入眠。
从守着一个双龙洞,到迈入金华山全域旅游的跨越式发展;从单一旅游独奏,到文旅业态融合发展。一条条精品旅游线路、一个个景区景点,让每一个来到金华山的人切身感受到了她的千娇百媚。
今年暑期,来自杭州的游客徐杰带着家人到金华山旅游,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清凉旅程,没想到他在旅途中发现了金华山的更多面:“白天去双龙卧舟、鹿女湖戏水,晚上在鹿田村农家乐品尝特色美食,入住特色民宿。第二天我们还参观了黄大仙祖宫和智者寺,不虚此行。”
移步换景间,游客们感受到了金华山打造全域旅游格局的决心,统筹推动金华山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信心。其中,今年6月开始的一场扎扎实实的低效用地整治行动,更盘活了这绿水青山。
金华山网红民宿、酒店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一房难求同时,双龙景区核心区域却长期占据着两家闲置酒店。
虽然经过前期招商等工作,两家酒店已易主,但提升进度缓慢。一边是青山绿水,一边是工地尘土,游客体验打了折扣。眼看暑期旅游旺季即将到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迫在眉睫。了解低效用地整治专班前期摸排情况后,相关人员立刻对两家酒店展开一系列针对性服务,并加强督促。
8月初,经过客房内地板、淋浴房等设施的改造升级,空间布局优化,新增高端套房,隐居芥子园度假酒店对外营业。依山而上,原已废弃的双龙电站宾馆,经过专业设计团队的打造也已蜕变,一家具有古朴气韵的高档酒店融于山景中。
“金华山土地资源珍贵,想要为发展腾挪出更多优质产业空间,就要在盘活存量低效用地上花功夫。”双龙风景旅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华山全域还有10余处闲置房屋正在统一谋划下进行民宿酒店开发,这将弥补金华山住宿资源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山全域旅游不仅为外来游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村民利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客共享。
洞前村、鹿田村等景中村旧貌换新颜,引来大批城里客。民宿餐饮、休闲采摘、露营烧烤等业态方兴未艾,游客融入式体验乡村生活,乡村得到美化和发展,而村民不仅从中收获效益,更学到了新观念、新思维和新的生活方式。
“鹿田村位于景区核心区域,随着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借着旅游发展的东风,回到村里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大家的日子蒸蒸日上。”鹿田村党支部书记陈彤笑言。
加快文旅融合
彰显“仙的金华山”文化名山魅力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文化”成为报告的高频词。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无疑为新时代景区发展过程中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明了方向。
金华山最不缺的就是文化。它曾与五岳齐名,三源文化兼收并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于一体。如何让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活起来,谱新篇唱新曲,是金华山给出的回答。
黄大仙文化是金华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晋代以来,黄大仙圣迹故事已流传1600多年。近年来,其保护、挖掘和利用得到海内外华人高度关注,先后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山作为黄大仙文化的发祥地,讲好这个故事是责任,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从整合黄大仙祖宫旅游资源、完成大规模修缮,到举办黄大仙文化节,从邀请专家深挖黄大仙文化,丰富其内涵,到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金华山频频发力。如今,金华山打出的黄大仙文化招牌,与景区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共荣共生。
针对后疫情时代大众对休闲、康养旅游产品的激增式需求,金华山围绕黄大仙文化的康养内涵谋划了一系列旅游项目、活动、产品,如金华山康养文化旅游节、“环八婺”金华市自行车爬坡联赛、“康养游·幸福吃”金华山美食市集等系列活动;如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精品中药材旅游产品产业链;再如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山森林露营基地……
这些都是传承发扬历史文化,积极建设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蹄疾步稳的一个个缩影。
不吃老本,走出新路。
守着这座山,更要唤醒这座山。
就在最近,金华山“仙的金华山,妙意自然来”这句亮眼的新品牌口号亮相,出现在景区沿线道路、BRT站台,以及市中心的户外广告屏上。
除了黄大仙文化,其它文化也在新品牌形象下各放异彩。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双龙水电站走出研学路;婺学文化地标鹿田书院办起启蒙课、开起读书会;仙山文化园亮出民俗文化招牌……
11月11日,金华山首款数字纪念票发售。以数字化效果生动呈现金华山众多景点IP元素,充分彰显金华山特色。采用前沿技术使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的文旅产业焕发新生,则是金华山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探索和创新。
项目持续发力
推进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
沉寂已久的“小冰岛”又成网红。
这个被金华人无中生有造出来的“小冰岛”其实是罗店镇九龙村一处废弃的水泥厂采矿区。由于存在安全隐患,从今年年初起一直在整改。
“如何化沉睡资源为发展动力”是金华山相关人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借网红打卡点带动九龙村乡村旅游开发,是金华山的回答和积极探索。
连日来,在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矿石清场、场地复绿等扫尾工作,项目整体效果已初具模样,预计在11月底完工。未来,“小冰岛”将规划为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以现有地形地貌为基础,打造湖景生态区、生态观光区、休闲游乐区、综合服务区、峰林生态区等景观节点,计划将其打造为集地质科普、体验娱乐、生态休闲、摄影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矿坑公园。
作为金华山今年推进的重要文旅项目之一,截至目前,九龙矿遗址项目已完成路灯、自来水等配套设施的土建工程,项目整体进度95%。
今年以来,双龙风景旅游区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以十大建设项目和十大招商项目为重点,坚定不移抓招商引资和有效投资,实施项目履约、开工、投产全过程管理,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建设。
截至目前,高山森林露营基地等十大招商项目实现落地5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储备重大产业项目4个,招引落地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以上;十大建设项目开工率100%,投资完成率达到总投资的90%以上,确保基本完工项目5个以上。
面上有力度、有声势的大项目,在广袤的浙中大地上,朝着树立一个个文旅标杆的目标迈进。点上有小而精、微而巧的提升,让金华山打造出旅游磁场,吸引八方来客。今年国庆假期,尖峰山路灯亮了,散落在山间的“星星”照亮了市民夜游路;BRT1号线金华山支线通了,有效衔接市区到尖峰山和游客中心的交通线路,更与我市轨道交通实现接力,丰富了附近居民的出行方式,方便本地与周边地市游客环保出游。
立足当下,遥指未来。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金华山蓝图绘就,一个清晰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已然树立。
新征程中的金华山,将实践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用绿水青山促发展,让满目新景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