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黛色重岚泼玉醅——黄宾虹的金华纪游山水画

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除了摹古之外,纪游是一重大的题材,其生平所游历之处如浙东、皖南、蜀中、粤西等,都是他重点刻画的地方。其中如蜀中、粤西的山水据说对他风格的形成还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而浙东、皖南作为他的父母之邦,则一辈子都以魂牵梦萦的方式在他的笔端出现,未可须臾去怀。


金华古属浙东。黄宾虹画金华,最爱画北山上的两处风景名胜——“三洞”与赤松,三洞即双龙、冰壶、朝真三处溶洞景观,赤松宫则在今金东区赤松镇,宋元以来即为宇内黄冠云集之地。


《浙东金华山中三洞纪游》

黄宾虹爱画金华北山主要与他幼年时的经历有关。他生当太平天国运动平定前后,社会还有些动荡,未完全恢复平静。清同治八年(1869)他6岁时,曾随其父黄定华在北山脚下的罗店小住。在这里,他先后师从本地人赵经田与李灼先、李咏棠兄弟等读书、作画。其中李氏昆弟对他的影响尤其巨大,李咏棠据说即善绘山水。李氏兄弟所居称“憩园”,有“狮山”“龙洞”之水流。课余时,他们曾多次登临北山,有时是从智者寺前一带上山,有时则远道赤松,对金华北山的地理形胜熟悉得很,信手拈来便到笔下。

如他在1938年画的《金华洞图》与1954年画的《金华山赤松宫图》便是如此。前者作于他在抗战初期从沦陷中的北京回金华暂住的阶段,直接在位于金华南山的三白寺中绘制。后者则在他的垂老之年作于杭州,明显是对他少年生活的记忆与怀念。


黄宾虹91岁绘《金华山赤松宫图》

有意思的是,黄宾虹少年时登临北山,并未能进入双龙洞的内洞观赏。因为通往内洞的通道自清中叶以来一直为泥沙所淤积,至此已近二百年未能开启。对它庐山真面目的窥探,要等到1932年金东塘雅人黄维时发起疏浚活动后才能实现,个中原委黄宾虹后来在其《舒国华氏辑金华北山古诗选后跋》内有说明。


图片由黄晓刚提供

舒国华,东阳人,1949年前曾任国民党的浙赣铁路要员,与黄宾虹、丰子恺等书画家交好,《金华北山古诗选》出版于1949年1月,是从前不多的北山文化读本。

另外,黄宾虹对少年时来往于金华与歙县的路途也印象深刻,在晚年时不断形诸笔下。如同样在1954年时,他曾经绘过一张《严陵胜景》,内中题款“渐江合金华水,至严陵为浙流入海”,体现了他对浙江与皖南交界地带的地理认知。渐江即新安江,严陵即从前的严州,治在今建德梅城,不过才消失几十年。更早时候,他还画过一张《新安江舟中所见》,送给他的老友黄居素,画面上有民国诗人瞿蜕园的两首诗,其中后诗说道,“睦州已尽婺州来,黛色重岚泼玉醅。料得含毫凝望处,恰如一叶载秋回”,形容得很贴切!“黛色重岚泼玉醅”是对黄宾虹山水纪游风格的最好概括与比喻。


黄宾虹金华纪游画中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永康方岩,这里也正是金华古代时除了北山外第二个让人瞩目的名胜之地。同样,这也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关,据其《九十杂述》,他18岁时曾经在舅父方景和的带领下游过方岩,并且还画过画——

方当弱冠,随舅氏方公至永康县,游读书岩。有宋五峰书院,涧水奔流,悬瀑千尺,奇峰峻岭,峭拔迂回。松林稠密、村落田舍,多盖以松。俗有“白蚁不食永康松”之谣。闻当时经雷雹山林爆火,今见高松虬枝枯赤近百里许,细草皆焦灼”,传言“麒麟赶松”,为之一笑,写其景而还。

旧时金华民间“三佛五侯”的信仰盛行,其中对“胡侯”——北宋官员胡则的崇拜更是风靡一时,金华八县的人例有在传说中的胡则生日八月十三这一天上方岩朝拜的习俗,黄宾虹舅甥大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的。不过,他们这次运气不好,大概碰上了一场空前的“松毛虫”灾害,“高松虬枝枯赤近百里许,细草尽焦灼”,他对此至老难忘,把它记录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丹霞地貌对他当年的视觉刺激很大,黄宾虹曾经不止一次画永康与方岩。1954年是他纪游画创作的高峰时期,在这一年中他至少创作过两件与永康及方岩相关的作品。一张题为《永康山峰》,一张题为《方岩溪涧》,前者他在画上题为“永康山峰壁立奇峭”,后者则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大红袍”系列的《黄宾虹画集》上卷中被选为封面作品,大概比较能体现黄宾虹山水画的典型面貌。


黄宾虹绘《方岩溪涧》


此外,黄宾虹的写生画稿中还有很多与永康方岩相关的内容。如浙江博物馆藏的一册《五泄、方岩写生册》,共10幅中有4幅是画方岩的。里面不仅提到方岩的“岩下村”,且还说“方岩过鸡鸣山为胡家祠”“方岩鸡鸣山有钟岩”,极为细致,非常用心。

方岩山脚下的岩下村从前为“上方岩”的香客必经之地,这里的旅馆、宿店众多,因为接待能力强,在抗战时还曾经做过内迁中的国民党省政府众多机关的驻地。沈尹默曾经有诗写这里说,“一朵芙蓉矗碧空,巍巍庙貌坐胡公。瓣香远历千山路,炬蜡凉飘八月风。高髻村妇携印牒,短衫浪子袖烟筒。笑余此日岩边过,也吃清斋野店中”,黄宾虹的印象应该也差不多。


黄宾虹金华纪游山水画中第三个重要的内容是他的金东“外婆家”。

黄宾虹母亲方氏,他自己记述为“婺之望族”,而金东的澧浦、孝顺一带正是金华方氏的大本营,这一带的村落众多,所以黄宾虹的母族是金东人应该毋庸置疑的。他晚年时与第二任夫人宋若婴关于幼年时在金华乡下观斗牛的谈话似乎也可证明这一点,金东乡下正是金华斗牛之风最烈的地区。黄宾虹的两个妹妹与一个弟弟后来也都留在了金东,这里也成了他们家后来在“举家”搬回歙县之后,与金华主要连接的地方。他们家此后在金华城中应无住处了,他晚年的几次回金华,都在郑店、里郑一带落脚。这一带的自然面貌,晚年时经常在他的笔下出现。

除浙江博物馆藏的描绘有他祖母葬地里郑三白寺的《金华万罗山居》外,他还另外有描绘金东“白沙岭”的作品。

白沙岭,即今澧浦镇与孝顺镇相邻的三白山。黄宾虹有时又把它写成“白砂岭”,为何会如此?应该与金华话的简称有关。在金华话中“山”字与“沙”字同音,所以,所谓的“白沙岭”或“白砂岭”,其实应该是“白山岭”,也即“三白山之岭”的省略叫法。而“白沙寺”或“白砂寺”,其实也就是“三白山之寺”之误。这一点可以在黄宾虹的《自述年谱稿》中得到印证。在其中,他明确提到他父亲在清代同治三年(1864)时,奉母避乱的地方在金华县南(东南)五十里“白砂岭”,且其祖母殁后殡于里郑之“白沙(砂)寺”。这里至今有黄宾虹的祖母墓作为坐标,绝对不会搞错。

三白山,据《光绪金华县志》,其得名是因为山顶上有三块白色大石头的缘故。这里周边密布着许多的矮山、丘陵,山间还有大片的空地可供耕植,离尘世不远又不近,确实是乱世中避难的好地方。

2016年苏州吴门拍卖的“吴风盛祺·文人情怀专场”中曾经出现过一件《金华白沙岭纪游》,应该就是托名此地的作品。此件作品据说原为“黄山文艺社”旧藏,真伪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相信原来一定有所本。在上面,黄宾虹还题诗一首:“泉流倚石壁,硙杵答松风,山居不枵腹,神游元气中。金华山中白沙岭纪游,宾虹。”


吴门拍卖《金华白沙岭纪念游》

按今天的实景,这里的泉流、石壁、松风,一样不缺,山间还有大水库一座,“不枵腹”绝对是可能得。看来,黄宾虹还是有这一带深刻的生活体验的,否则描摹不可能如此贴切。


三白山寺口垄水库实景

最后,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这一带过去还真的有另外一座“三白山寺”的存在,所以对于黄宾虹语境中的“白沙(砂)岭”与“白沙(砂)寺”,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黄宾虹祖母墓这个标志,才不会理解错误。而到三白山的路口,除了从澧浦这一面的任村可以进入外,孝顺这这一带的余店村也可以到达。山脚下寺口垄水库边的那个仅有几户人家的三白山自然村,今属孝顺镇管辖。

转自“金彩云”APP,高旭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