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人物】任东明书院山长的武义人

陈朝升


古婺星争,文脉流芳;江南邹鲁,翰墨飘香。金华自古人杰地灵、文风鼎盛,南宋吕祖谦明招讲学开启了“明招文化”。明招文化作为婺学中吕学一支的发端,历宋、元、明、清五百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谓明招文化即是金华文化,金华文化就是当今推崇的金华婺学。

南宋时期,让金华一度成为东南地区的文化与学术中心,吸引了众多名家前来交流切蹉。在推动学术繁荣的同时,扩大了“金华学派”的对外影响,因此促就了金华成为书院文化之高地。《中国书院史》中有记载的金华书院有47座,名列浙江第一;《浙江通史》中有记载的金华书院有30余座。浦江东明书院在金华众多书院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世人可能有所不知,在东明书院历任山长中,有一位是武义人。

东明书院的前身为东明精舍,原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开办供郑氏子孙读书的私塾。由元初郑氏第五世家主郑德璋创建,是我国古代民间办学的一个典范,在教育子孙、培养人才、学以致用、躬行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不仅为历代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也为淳化乡邑风俗、提高民众文化素质作出了贡献。

明天顺三年(1459年)东明精舍因遭火灾,日趋衰落,以致荡然无存。到了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知县何子祥倡导下,郑氏族人开始重建东明精舍,并将书院移建至郑宅内,易名为东明书院。建筑精致,较原精舍尤甚,有堂寝三楹曰“敬轩”,中庭三楹曰“数飞处”,南北厢房共计二十五楹,书院内环境优美,百鸟飞鸣。

要办好学,除教学环境外,师资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郑义门历代聘请书院的山长皆是当世颇有影响力的硕儒名士,如吴莱、柳贯、宋濂等。清道光年间武义人郑锡申也曾被聘请担任过东明书院的山长,也是东明书院创建以来唯一的武义籍山长。

何为山长?“山长”之得名,源于早期的书院多在名山大川之中,掌管书院之人,也就成了“管山”之人,这是一种形象化的称呼。由于山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工作,故山长也有掌教、主讲的称谓,通常均由一些在当地较有名望或学问较为渊博的学者来担任此职。一般而言,越是著名的书院,其选择山长就越严格,有时甚至花重金到外地聘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来担任此职。

元代以前对于书院山长的任职资格没有硬性规定,但在当时,山长对于书院的管理和声誉都至关重要,所以担任山长的人多是品学兼优或科第出身。元代时,书院山长多是由朝廷直接委任,冠以行政级别,领取朝廷俸禄。明代时期,全国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官办书院、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比比皆是,山长因此由地方官聘请者有之、地方绅士公推者有之、书院创办者自我任命者亦有之。

清朝时期,山长的选聘程序大致同明朝。地方州县书院的山长人选由地方官会同乡绅“公举”,因此乡绅对山长的举荐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到了清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书院之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道光二年(1822年)又明确规定,书院山长必须是科第出身之人。


出小南门外离武义县治二十里有地名曰“古竹”,明代属长寿乡忠义里,明嘉靖三年(1524年)始设行市于此,清代属南二十五庄。自郑兆仪由石溪(今新宅镇沿溪村)迁居古竹以来,科甲联芳,英才辈出,郑氏逐渐繁衍为当地望族。担任过浦江东明书院山长的郑锡申便出自这个家族。

郑锡申(1797年—1856年),考名树棠,字荫南,号芾菴,武义古竹村人。道光年间拔贡、举人。历任武英殿校录官、山东邱县知县加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咸丰年间山东乡试同考试官。

郑义门为何会聘任郑锡申为东明书院山长呢?其实与他自身的学识和从小所受家庭的教育有关。

郑锡申自幼熟读诗书,且天资灵敏、聪颖过人,为当时的缙绅所器重。嘉庆十八年(1813年)十六岁的他在浙江学政周兆基科试中考取了第三名入县学为庠生。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年方弱冠参加浙江学政李宗昉岁试考取一等第三名,经岁、科两试均为一等前列,因此取得廪名义补为廪膳生,并由官府月给廪米六斗,年发廪饩银四两。

道光五年(1825年)春,在浙江学政杜堮的赏识下选拔他为第一名贡生,道光六年(1826年)朝考取中二等第一名,道光十三年(1833年)国子监总裁考取第一名补入武英殿校录官、候选县正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是清宣宗道光皇帝六旬万寿特设恩科,乡、会试正科提前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行,中式恩科顺天乡试第一百二十三名举人。

科举之路可谓一帆风顺,正如吕胜己《蝶恋花·长沙送同官先归邵武》中写的一样“功名趁取方年少”。

加之郑锡申母族是江州义门分支新宅陈氏,从小耳濡目染外祖父廷勋公家族的孝义家风,深谙“家崇孝悌,门尚敦睦”乃联族治亲之道,因此恪守不渝。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其父郑啟意离世,《礼记》曰:“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时任武英殿校录官的他离职丁忧守制。郑义门向来重视孝义治家,当地士绅在郑锡申回乡的第二年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便聘请他出任东明书院山长,聘期两年。平日他在东明书院常主讲“孝义家风”,教导诸生“凡子孙所以克传于百世者惟孝悌敦睦而已”。

生涯岂是老儒冠,暂作经师到杏坛。

不信冬烘添苦恼,翻缘夏楚动辛酸。

诗文漫说言能了,孔孟犹然读未完。

但觉聱牙皆壁简,何曾换骨有金丹。

心思鸿鹄弯弓易,指点鸳鸯学绣难。

书为别风讹屡见,句因雌霓误频刊。

剑无烈士将谁赠,琴绝知音只自弹。

异本钞余忘赵璧,残碑仿后裂齐纨。

游偕童子偏遗点,业诲诸生每笑韩。

握椠元亭愁腕脱,横经马帐欲唇干。

南山雾豹聊同隐,北海云鹏尚未抟。

静夜潇潇窗外雨,短檠相对发长叹。

这首《馆中遣怀》便是郑锡申闲暇时与诸生唱和于东明书院,笔者读来直抒胸臆,那种壮志未酬心不甘之感,让人感慨万千。

郑锡申虽不及宋濂“辅佐同居,陶模铸范,殊非浅鲜,有德于义门”,然也不亏为书院毓秀培英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