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人物】我的“贡生”外祖

陈朝升


武义民间素有“一渠二坦三杨四邵五汤六洞”的说法。其中的“汤”,所指的便是岭下汤。岭下汤,古称“枣岩古里”,一道菊水溪,一条平安古街,贯穿其中,又巧借两侧山川构景,按船形分布,村落为船身,船桨峰为船桨,古樟树为船桅,布局独特,加之土膏沃衔,以致“民生不见外事,乐于畎亩耕读”,故汤氏聚族居此。

南宋建炎年间,汤氏始祖默菴公始居括苍,被荐为员外郎,后因不满秦桧专权误国,挂冠出走,作道家装扮,游医至武南枣岩居焉!自默菴公始汤氏一族历代崇儒好学,秉承“教子读书,先观其质。质如颖敏,弗令自弃。果不能读,毋使强之,便教以力田治家为资身根本可也!但不可纵其从群酺醵,养鹰逐犬,兴贩人马,以开不肖之门。”的族规家训,因此长发其祥,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庠生、廪生、贡生百余人。岭下汤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一个世代书香的家族。汤深之,便是这个家族中的出类拔萃者,他的为人、文采至今还被人称道。

汤润之(1809年—1884年)又名深之,字玉如,又字造原,号雨园,武义岭下汤村人。廪膳生、咸丰丙辰恩贡,职授教谕、候选儒学正堂,与弟定之(字永安、号小园)著有《同气留丝集》。


汤深之,笔者高祖父陈振辰(邑庠生)之岳父。汤深之一脉事亲至孝、兄友弟恭、待人和善且累世读书。他的曾祖、祖父对他特别钟爱并寄予厚望,对其教导也颇为严格,因此汤深之从小便树立了“为子者必孝其亲”的思想观念。

道光二年(1822年),汤深之母亲徐氏生胞弟汤定之难产危在旦夕,又恰逢父亲汤景沂在金华府参加岁试,年仅十四岁的汤深之,不似其他儿童一样只知玩耍嬉戏,而是宛若成人一般,沉着冷静配合稳婆悉心照顾,母亲才得以转危为安。而后二十余日衣不解带于母亲床榻前悉心侍奉,待父亲归家之日,早已羸弱得不成样子难以辨认,足见其孝心诚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席卷江浙,攻势正盛,经处州兵锋直驱武义,四月廿三日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县城,八月太平军首攻岭下汤,焚掠一昼夜。同治元年(1862年)六月,太平军再攻岭下汤,以致“室宇十舍九焚”,村舍为墟,胞弟也被太平军所掳,又逢父亲离世,值此国难家殇之际,汤深之只得趁着夜色独自一人失声痛哭掩埋父亲遗骸于书堂后山,再携老母妻女避难西乡。不料人有旦夕祸福,逃难之时汤深之本人亦被太平军所掳,母亲与妻子因亲人或死或被掳深受打击相继离世。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十三日,总兵林文察克复武义,太平军败退。正所谓积善者,天必佑之,二月,兄弟二人经过九死一生,陆续返回家乡。映入兄弟二人眼前的却是房屋被焚毁,原有的家业经受战火洗劫全部化为灰烬。然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幸有西乡徐姓仰慕汤深之文采登门延请,教其子弟读书,所得薪金才得以营造父母、妻子墓葬与修缮屋舍之用。

汤深之侍奉父母生时尽力,死后尽思。视胞弟亦如己出,帮其娶妻,供其读书。因此其弟汤定之在他逝世后悲痛欲绝,有言曰:“西堂有梦,池草不春,能不悲哉”,为其行传中写道:“以亲论,则骨肉;以学问论,则为师者乎”。


汤深之其父景沂公(增广生、诰封修职郎)武义宿儒,教学为业,从学成名者甚多,平生好学不倦,善文、尤好写诗,所作诗篇集白居易、陆游两家之长。其弟定之(廪生)更是清末邑内名士,擅诗文,与金华江芳、郭銮,本县徐家骥、何德润、汤显球等文人雅士交好。时武义清末著名诗人何德润有诗赞曰:“小宋文章兄并弟,季方行谊父诒儿”。受崇儒好学的家风浸染,及父亲汤景沂言行身教树立了“暇即捧卷观书”的良好榜样,汤深之从小便笃志苦学,且敏而早成。

在古代科举中,有“小三元”和“大三元”之分。小三元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这三试成绩优异者始得入泮即为生员(俗称秀才),由此可见古代的秀才也并非那么好考的。生员分为贡生、廪生、增生、附生。贡生又分为拔贡、优贡、副贡、岁贡和恩贡,俗称“五贡升途”,在科举仕宦之途,五贡属“正途出身”(另有捐纳而得的“例贡”不在此列)。

道光四年(1824年),汤深之出应童子试。道光九年(1829年),在浙江学政李宗瀚岁试中考入县学为庠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参加浙江学政吴椿科试考取古学正榜一等第四名补为增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浙江学政罗文俊主持的岁试中考取了一等第一名,经岁、科两试均为一等前列因此补为廪膳生。探花出身的罗文俊极具赏识汤深之的诗赋、文章,为此举荐他前往杭州西湖孤山的诂经精舍继续求学,可惜的是此时恰逢英军侵占宁波、定海、镇海等地,求学只得作罢。一直到了咸丰六年(1856年)皇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出生,朝廷颁布恩诏才得以升补为恩贡生。

纵观汤深之的科举之路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其品行、文章出众,二十六岁便被聘为塾师授徒讲学,加之其教学严谨,循循善诱,求学的稚子乐而从之,络绎不绝。又会根据学子资质因材施教,受其教导、陶熏成名者不下百余人,汤深之为人谦逊,不以才学自骄,因此在四邻八乡享有很高的威望。


汤深之一生从少至老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工文艺、善诗赋,吟诵著作颇多,且诗赋文章皆有古人风,因此道光年间任武义县学训导的曹凤标称赞“雨园固风雅士也”。与胞弟汤定之还一起著有《同气留丝集》等,可惜皆毁于兵火之中。

如今只能从一些遗留的诗词中窥见些许他斐然的文采。现存的诗文主要以写景抒怀或咏史怀古为主,选录几首于下文。


写景抒怀如描写大家山下一派田园旖旎风光的《由杳渠至周岗》诗

归路非前径,中途见小村。

家藏黄叶坞,室露白墙垣。

野黍秋都熟,衡门午不喧。

渔郎如到此,恐讶是桃源。


再如《应吴上游请由长盘岭过杳渠用董芳洲先生韵》诗

为有寻山约,言过好友家。

离村峰愈束,入岭树多斜。

谷口余秋秫,田心放豆花。

壶觞吾有主,野店不须赊。


咏史怀古如缅怀明末清初“海内三遗民”之一沈寿民隐居大家山麓岩坞的《岩坞怀沈眉生先生》诗

明季贤征士,上书撼宰臣。

身几离世网,居暂寄岩滨。

往哲风规在,当年隐迹沦。

崖松森百尺,想见旧丰神。


再如称赞明末国难之际金铉尽忠殉节的《读金忠节公传》诗

残局分明着手难,且从劫子呕心肝。

金陵城外前朝鬼,愧杀辽阳九祭官。

银印赍还故主前,忠魂已逐孝陵烟。

再来不值钱文一,父老无须舣旧船。

汤深之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陆游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如今读来依然影响深远。

千字拙文难述外祖的一生,可惜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以及他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了。